十载立良法 善治绘新篇
——写在柳州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十周年之际
十年匠心立良法,凝心聚力促善治。2025年,是柳州获得地方立法权十周年。十年来,我市以地方立法权为笔,以地方特色为墨,书写着立法为民、护航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从保护城市“绿肺”到呵护“母亲河”,从机动车停车管理到电动车停放和充电安全,从农贸市场管理到餐厨垃圾管理……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5年8月1日开始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我市已制定施行16部地方性法规,其中实体性地方法规15部,涵盖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为柳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供给。
聚焦民生关切:
“小切口”立法解决“大问题”
“针对电动车‘进楼入户’‘人车同屋’‘飞线充电’等违规停放、充电的突出问题,法规设置了相关禁止行为。”2024年11月1日施行的《柳州市电动车停放充电消防安全规定》,以“小切口”形式,聚焦广大市民群众的关切,用11条精简条款,对电动车停放充电消防安全进行立法规范。
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十年来,我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立法理念,聚焦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通过“小切口”立法精准破解民生难题。
让法治成果可感可及。《柳州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创新规定公共停车场免费时长不低于30分钟、新能源汽车停车费优惠等条款;《柳州市农贸市场管理条例》和《柳州市餐厨垃圾管理规定》构建起全链条监管体系,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守护绿水青山:
以法治力量筑牢生态屏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验证着一座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十年来,我市出台多部针对性法规,形成“一山一水一城一园”法规体系,以法治思维破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柳州市莲花山保护条例》是我市制定实施的首部地方性实体法规,通过科学分区、严格执法与生态修复,将“城市绿心绿肺”从概念转化为法治实践,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民生需求的平衡;《柳州市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全流域禁采河砂”等开创性条款,为柳江水质连续五年蝉联全国第一提供法治保障;《柳州市城市绿化条例》创新推广立体绿化、对石山进行绿化和修复治理,推动市区建成区绿化率稳定在44%以上;《柳州市公园广场条例》明确各县区至少规划建设一个综合公园,推动口袋公园、专类公园或广场建设,让市民就近享受生态福利。
此外,《柳州市天然水域垂钓管理规定》以宽松管理模式保护生态的同时,更彰显了宜居宜游的城市形象。
守望城市DNA:
立法助力赓续文脉留住乡愁
建立“市—县—乡镇—村委—村民小组”联动责任网;将“巡寨喊寨”纳入法规……2024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柳州市木结构房屋连片村寨消防条例》,彰显了柳州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融洽的特色。
保护木结构房屋连片村寨,也是为了更好赓续城市文脉、守望乡愁记忆。十年来,我市出台多部地方性法规,守望城市DNA。
《柳州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填补了我市文化遗产法治化保护的空白,推动解决传统村落面临的“空心化”、风貌破坏、火灾隐患、非遗传承断层等问题;《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是广西首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有力守护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块“金字招牌”。
此外,我市还出台了全国首部荣誉展示类法规——《柳州市荣誉展示规定》,通过建立英雄模范事迹展览馆等制度,弘扬城市精神、凝聚奋进合力。
赋能产业发展:
以立法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工业是柳州发展的“根”和“魂”。十年来,我市立法工作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创造多项全国“首创”。
2022年出台的《柳州市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条例》,是国内首部米粉类产业发展法规,也是我市首部产业促进类地方性法规。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保护等制度设计,推动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2024年达到759.6亿元,同比增长13.4%。2025年,柳州螺蛳粉品牌价值提升至150.51亿元,排名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第18位。
作为全国首部综合性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方面的地方性法规,2024年8月1日起施行的《柳州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条例》,则以“十分钟充电圈”等创新条款,助力柳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柳州新能源汽车占比、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充电设施总量等多项工作成效保持广西第一,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柳州模式”,持续焕发强大生命力。
十年砥砺奋进,十载春华秋实。从“工业柳州”到“法治柳州”,从“山水城市”到“幸福之城”,一部部地方性法规如同一座座法治灯塔,照亮了柳州高质量发展的航道。接下来,我市将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生态文明、改善民生、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健全完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机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