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更智能 产品更智慧

——关注上半年我市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亮点

来源: 柳州日报  |   发布日期: 2025-08-13 10:57   

今年以来,柳州这片工业沃土上,新兴产业持续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新质生产力正推动制造业加速变革。

从产品到产业,从项目建设到扬帆出海,新质生产力的表现都十分抢眼。市统计局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数据显示,分门类看,上半年,我市新兴产业中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0.5%、42.0%。分产品看,锂离子电池、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2.9%、32.4%、32.3%。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0.5%。外贸出口中,高新技术产品增长207%。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一派“新”“新”向荣的图景:全区首台工业人形机器人在优必选柳州智慧工厂下线,人形机器人参与到东风柳汽商用车智能制造工厂的造车环节中,实现“柳产人形机器人”造“柳产车”;飓芯科技国内首条量产氮化镓激光器芯片产线满产达产,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107%,助力我国光电子科技和产业发展;风电产业“串珠成链”,嘉泽、金风“链主”效应显现,飞沃科技、清安储能、威力传动3大配套企业投产;新材料领域,柳化氯碱、盛亚化工、福林新材料等项目达产增效……

新兴产业从无到有、聚木成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战略的谋划、持续的滴灌,耐心等待其成长。近年来,我市持续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今年上半年,该产业保持增长势头,产值同比增长26.5%,优必选等优质企业的龙头引领作用开始显现。“此前,我们以直接股权投资方式对优必选实施多轮战略性投资,推动柳州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未来,我们将继续以金融搅动产业发展的活水,加速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市产业集团董事长周云祥表示。

与此同时,我市推出了成体系的人工智能相关政策措施,包括行动方案、指导意见、应用场景、机会清单、优秀案例等,全方位护航产业发展。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颖表示,我市计划用5年时间,针对智能终端产品,开放全市超过100个示范应用场景,通过应用场景突破产品“首试首用”和开拓产品市场,促进产业和市场有机衔接。

人工智能产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需要招商引资持续蓄能。上半年,我市加速推动一径科技激光雷达、链炘边缘智算节点项目等18个人工智能产业项目签约,总投资额103.9亿元。打破区域限制,创新性地探索“上海研发+柳州制造+东盟应用”协同模式,深化沪柳合作。

新质生产力也加快推动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产品方面,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种钢、电动工程机械畅销海内外;在制造方面,我市加快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截至目前,拥有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49家,数量位居全区第一。



柳州要闻

制造更智能 产品更智慧

——关注上半年我市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亮点

来源: 柳州日报  |   发布日期: 2025-08-13 10:57   

今年以来,柳州这片工业沃土上,新兴产业持续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新质生产力正推动制造业加速变革。

从产品到产业,从项目建设到扬帆出海,新质生产力的表现都十分抢眼。市统计局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数据显示,分门类看,上半年,我市新兴产业中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0.5%、42.0%。分产品看,锂离子电池、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2.9%、32.4%、32.3%。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0.5%。外贸出口中,高新技术产品增长207%。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一派“新”“新”向荣的图景:全区首台工业人形机器人在优必选柳州智慧工厂下线,人形机器人参与到东风柳汽商用车智能制造工厂的造车环节中,实现“柳产人形机器人”造“柳产车”;飓芯科技国内首条量产氮化镓激光器芯片产线满产达产,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107%,助力我国光电子科技和产业发展;风电产业“串珠成链”,嘉泽、金风“链主”效应显现,飞沃科技、清安储能、威力传动3大配套企业投产;新材料领域,柳化氯碱、盛亚化工、福林新材料等项目达产增效……

新兴产业从无到有、聚木成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战略的谋划、持续的滴灌,耐心等待其成长。近年来,我市持续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今年上半年,该产业保持增长势头,产值同比增长26.5%,优必选等优质企业的龙头引领作用开始显现。“此前,我们以直接股权投资方式对优必选实施多轮战略性投资,推动柳州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未来,我们将继续以金融搅动产业发展的活水,加速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市产业集团董事长周云祥表示。

与此同时,我市推出了成体系的人工智能相关政策措施,包括行动方案、指导意见、应用场景、机会清单、优秀案例等,全方位护航产业发展。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颖表示,我市计划用5年时间,针对智能终端产品,开放全市超过100个示范应用场景,通过应用场景突破产品“首试首用”和开拓产品市场,促进产业和市场有机衔接。

人工智能产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需要招商引资持续蓄能。上半年,我市加速推动一径科技激光雷达、链炘边缘智算节点项目等18个人工智能产业项目签约,总投资额103.9亿元。打破区域限制,创新性地探索“上海研发+柳州制造+东盟应用”协同模式,深化沪柳合作。

新质生产力也加快推动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产品方面,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种钢、电动工程机械畅销海内外;在制造方面,我市加快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截至目前,拥有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49家,数量位居全区第一。




版权所有: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管理委员会
(阳和工业新区管理委员会)
网站标识码:4502000081
备案号:桂ICP备15007109号-3 桂公网安备:45029002000004号
地址:柳州市柳北区杨柳路7号(柳州市鱼峰区阳和中路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