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密集报道柳州大力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

制造业加速变革 持续焕发新活力

来源: 柳州日报  |   发布日期: 2025-09-10 15:21   

9月6日,上汽通用五菱与华为在柳州签署深化合作协议。透过这次强强联手,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以及自治区级媒体密集关注柳州。我市大力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获得各大媒体的镜头聚焦和深度报道,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连日来,“柳州”与“人工智能”相关联,不断刷屏《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客户端、光明日报客户端、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人民网、人民周刊网、中国日报网、《中国青年报》、财联社、每日经济新闻、《广西新闻》、广西云客户端等主流媒体和重要财经媒体平台,展现了柳州抢抓历史机遇,加快打造广西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及产业集群创新基地的风采。

9月9日,《人民日报》经济版刊发《广西柳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企业从“制造”转向“智造”》报道。文章指出,“广西柳州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建设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推动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

新华网9月8日刊发的《柳州大力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一文中提到,“今年以来,柳州新兴产业持续焕发着新活力,新质生产力正推动制造业加速变革。”

央视新闻客户端9月8日发布的《广西柳州“人工智能+制造”行动 435家中小企业加速数智化转型》报道提及,“柳州推动汽车、钢铁、工程机械等行业435家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加速企业运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不断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光明日报客户端9月7日发布的《广西柳州以“人工智能+制造”激活新质生产力》报道指出,“目前,柳州已构建起‘智造能力+场景应用’双轮驱动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

“人工智能这波机遇,柳州抓稳了,未来可期。”“人工智能让这座西南工业重镇焕发新生机。”……相关报道引发了网友的广泛热议。

柳州为何能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

今年以来,我市相继推出了成体系的人工智能相关政策措施,包括行动方案、指导意见、应用场景、机会清单、优秀案例等,并创新性地探索“上海研发+柳州制造+东盟应用”协同模式,全方位护航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今年以来我市累计签约18个人工智能产业项目,总投资额103.9亿元。截至目前已形成年产2万台智能服务机器人生产能力,构建起覆盖六大系列50多种规格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和智能终端设备产业链集群。

不少企业家和创新团队表示,柳州不仅有系统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措施,还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旺盛的“智改数转网联”需求,更有面向东盟的广阔市场,希望到柳州投资项目、寻求合作。

近来,广西首台工业人形机器人在柳州下线,广西首批功能型低速无人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牌照在柳州颁发……这些“人工智能+制造”的成果也相继获得中央、自治区级媒体的广泛关注。



柳州要闻

央媒密集报道柳州大力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

制造业加速变革 持续焕发新活力

来源: 柳州日报  |   发布日期: 2025-09-10 15:21   

9月6日,上汽通用五菱与华为在柳州签署深化合作协议。透过这次强强联手,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以及自治区级媒体密集关注柳州。我市大力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获得各大媒体的镜头聚焦和深度报道,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连日来,“柳州”与“人工智能”相关联,不断刷屏《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客户端、光明日报客户端、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人民网、人民周刊网、中国日报网、《中国青年报》、财联社、每日经济新闻、《广西新闻》、广西云客户端等主流媒体和重要财经媒体平台,展现了柳州抢抓历史机遇,加快打造广西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及产业集群创新基地的风采。

9月9日,《人民日报》经济版刊发《广西柳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企业从“制造”转向“智造”》报道。文章指出,“广西柳州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建设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推动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

新华网9月8日刊发的《柳州大力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一文中提到,“今年以来,柳州新兴产业持续焕发着新活力,新质生产力正推动制造业加速变革。”

央视新闻客户端9月8日发布的《广西柳州“人工智能+制造”行动 435家中小企业加速数智化转型》报道提及,“柳州推动汽车、钢铁、工程机械等行业435家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加速企业运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不断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光明日报客户端9月7日发布的《广西柳州以“人工智能+制造”激活新质生产力》报道指出,“目前,柳州已构建起‘智造能力+场景应用’双轮驱动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

“人工智能这波机遇,柳州抓稳了,未来可期。”“人工智能让这座西南工业重镇焕发新生机。”……相关报道引发了网友的广泛热议。

柳州为何能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

今年以来,我市相继推出了成体系的人工智能相关政策措施,包括行动方案、指导意见、应用场景、机会清单、优秀案例等,并创新性地探索“上海研发+柳州制造+东盟应用”协同模式,全方位护航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今年以来我市累计签约18个人工智能产业项目,总投资额103.9亿元。截至目前已形成年产2万台智能服务机器人生产能力,构建起覆盖六大系列50多种规格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和智能终端设备产业链集群。

不少企业家和创新团队表示,柳州不仅有系统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措施,还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旺盛的“智改数转网联”需求,更有面向东盟的广阔市场,希望到柳州投资项目、寻求合作。

近来,广西首台工业人形机器人在柳州下线,广西首批功能型低速无人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牌照在柳州颁发……这些“人工智能+制造”的成果也相继获得中央、自治区级媒体的广泛关注。




版权所有: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管理委员会
(阳和工业新区管理委员会)
网站标识码:4502000081
备案号:桂ICP备15007109号-3 桂公网安备:45029002000004号
地址:柳州市柳北区杨柳路7号(柳州市鱼峰区阳和中路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