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阳和工业新区(北部生态新区)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财政预算报告
2024年,柳州市阳和工业新区(北部生态新区)(下称“新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坚决落实自治区关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的部署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制造强市”工作要求,坚定扛牢经济发展“主战场”责任,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兜牢兜底“三保”经费支出,持续强化财政收入征管,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024年预算和各项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5亿元,同比增长(以下简称“增长”)14.1%,完成预算的108.4%。其中:税收收入2.45亿元,增长14.3%;非税收入3015万元,增长11%。收入变动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存在,汽油车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低迷,同时大规模减税退税政策等超预期因素存在,增值税下降;二是新区税务部门开展平台企业欠税清理、挖掘重点税源企业,使得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增加,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基本完成年初预算。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3亿元,完成预算的73.6%,比2023年执行数增长14.3%,完成预算较低的主要原因一是新区土地招拍挂情况不理想,房地产市场趋于理性,使得2024年无政府性基金调入来补充新区可用财力;二是留底退税规模超过预期,上解支出增加,影响本级可用财力。在此情况下,新区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培训费和会议费,取消非必要项目,兜牢“三保”底线。
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5亿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5亿元、上年结转收入1.04亿元、一般债务转贷收入2172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214万元,收入总计5.6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3亿元加上上解上级支出6353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1952万元,年终结转8618万元,支出总计5.63亿元,收支平衡。
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预备费执行情况。新区年初预算安排预备费600万元,全年动用预备费600万元,主要用于弥补当年财政收支缺口。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新区本级无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上级补助收入6623万元、上年结转收入4899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2929万元,收入总计1.45亿元。
新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9156万元,完成预算的12.5%,比2023年执行数增长87%,完成预算低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产业不景气,新区招拍挂情况不理想,远低于预期;加上年终结转5295万元,支出总计1.45亿元,收支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新区本级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上级补助收入3万元,上年结转收入2万元,收入总计5万元。
新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万元,比2023年执行数增加1万元,增长100%,增长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当年收到上级补助增加,对国有企业退休人员慰问增加,年终结转3万元,支出总计5万元,收支平衡。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新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255万元,完成预算的69.6%,比2023年执行数下降28%。
新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975万元,完成预算的80.2%,比2023年执行数下降11.4%。收支相抵,新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当年收支结余280万元,年末滚存结余3088万元。支出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24年6月起,新区开展园区改革,社会事务划转至鱼峰区,其中包括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业务,相关数据在鱼峰区社保基金收支中体现。
(五)政府债务举借、安排使用和偿还情况
2024年新区收到上级补助新增一般债券收入2172万元,主要用于桂惠贷财政贴息1594万元,新区建设项目578万元。
2024年新区收到上级补助新增专项债券收入2929万元,主要用于桂惠贷财政贴息2064万元,新区建设项目865万元。
(六)新区重点财政工作开展情况
新区坚持将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统筹各项财政资金,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取消低效无效支出,兜住兜牢“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底线,防范化解风险,全力以赴保障新区社会经济平稳运行。
1.强化统筹协调,保障财政运行平稳。
一是积极挖潜税源,狠抓财政收入。加强财税沟通配合,加强重点税源动态监控,做好对财税收入形势的分析预测,深度掌握企业经营动态和税源流动情况,实现应收尽收。二是争取上级资金,保障项目建设。三是继续盘活各项财政资源,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弥补财政收支缺口。
2.助力企业纾困,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积极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减税降费、缓缴税费政策,做到应退尽退、应减尽减,2024年新区完成增值税留抵退税1.05亿元,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二是加强财政金融政策落实,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截至2024年12月,各金融机构为新区197家企业和个体户争取“桂惠贷”贷款19.7亿元,累计贴息2844.43万元,降低市场主体的融资难度和成本,助力新区实体经济发展。三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贵、慢问题,新区建立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组织摸排新区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全力优化营商环境,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企业。
3.兜牢民生底线,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优先做好“三保”资金的保障工作。2024年民生支出完成2.5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5.6%,其中:
(1)教育支出1.32亿元,积极落实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按时发放教师工资、社保和公积金等相关经费,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
(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78万元,一是筑牢养老保险体系,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二是加强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保障社区工作有序开展;三是保障困难群众和优抚项目工作开展,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和双拥工作开展。
(3)卫生和健康支出1704万元,主要用于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升新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水平,保障民生福祉事业发展。
(4)城乡社区支出4641万元,主要用于城市维护、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等,做好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整治,提升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保障新区人民安居乐业。
4.开展多场“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活动,使辖区群众对非法集资的危害性有深入的了解,提高群众识别、防范和抵御非法集资的能力,营造全社会共同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的良好氛围。
5.完善资金管理制度,提升财政理财水平
为进一步规范项目投资决策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展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加强新区项目管理,相继出台《柳州市阳和工业新区(北部生态新区)本级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机制(试行)》《柳州市阳和工业新区限额以下工程建设项目和货物服务采购项目管理制度(试行)》《柳州市阳和工业新区(北部生态新区)财政资金支出审批管理规定(试行)》等制度,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6.深化财政改革,持续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职能,设立工作领导小组,从绩效目标申报、重点项目跟踪到绩效评价,全流程做好预算绩效监督工作,扎实推进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2025年预算草案
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及多种因素持续影响,新区坚定信心、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总基调,全面贯彻落实“六保”“六稳”和“三保”资金保障工作,进一步严管理稳运行过紧日子,集中财力服务保障好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025年新区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兜住兜牢“三保”底线,认真贯彻落实新区管委重点工作部署、结合新区经济发展形势,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为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不折不扣落实上级各项税费惠企政策;大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优先安排新区“三保”预算,保障新区重点项目资金,积极扶持企业发展,推动新区社会和经济平稳发展。推进部门中期财政规划,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升财政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2025年预算编制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继续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依法理财。牢固树立依法理财理念,以《预算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为依据,改进预算管理,细化项目编制,硬化预算约束,推进预算透明、公开。二是以实事求是为依据,综合考虑财税政策调整因素,全面、合理测算各项收支计划,力求预算编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客观情况相适应,与部门职能和事业发展相适应,与新区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三是整合财力,盘活资金,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结合本级支出情况,全面清理结转结余资金,激活部门存量资金,提升财政资金运作。四是重点抓好抓实新区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落实,坚持厉行节约,严控一般性支出,确保各项法定支出的实现。
(二)一般公共预算草案
1.新区一般公共预算
2025年,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亿元,下降5.4%。其中:税收收入2.5亿元,增长2.2%;非税收入985万元,下降67.3%,主要原因是社会事务划转至鱼峰区,幼儿园保教费和执法局罚没收入不再由新区征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7亿元,下降27.6%。新区的收支安排是结合2024年新区财政收支、新区土地招拍挂以及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等情况提出,贯彻落实自治区、柳州市对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精神,优先保障“三保”前提下,压减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一是投入新区重点建设项目、优化营商环境,高效服务企业,二是统筹资金,逐项清理社会事务划转前未支付账款,推动改革平稳过渡,保障新区2025年财政收支稳定。
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亿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01亿元、上年结转收入8618万元,收入总计4.4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7亿元加上上解上级支出5989万元,支出总计4.47亿元,收支平衡。
2.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1)年初预留。新区年初预留1.53亿元,主要安排用于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相关经费、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及开展建设项目和兑现企业优惠政策等。
(2)预备费。新区安排预备费400万元,主要用于预算执行中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预见的开支。
(3)“三公”经费。一般公共预算计划安排“三公”经费44万元,下降2.7%。其中:公务接待费44万元,下降2.7%;因公出国(境)费0万元,与上年一致;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0万元,与上年一致,其中:购置费0万元,与上年一致,运行维护费0万元,与上年一致。新区严控“三公”经费规模,合理编制各项“三公”经费预算,保障“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3.重点支出预算安排情况
深刻领会和落实党的二十大的精神实质,坚持用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财政预算工作上,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控一般性支出增加,保障新区重点工作开展,其中
(1)加强新区“三保”资金保障,安排“三保”资金659万元,其中:“保工资”501万元,“保运转”158万元,由于社会事务划转,“保基本民生”本级无预算安排。同时,投入5214万元安排聘用人员经费,以保障新区机构正常运转和园区体制改革平稳过渡。
(2)园区招商引资和企业扶持投入2201万元,主要用于惠企政策兑现以及对外招商活动开展,提高企业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园区工业高质量发展。
(3)园区规划建设投入1803万元,主要用于园林绿化养护、新区路灯及路灯箱变小修维护费、新区项目规划调整编制等。
(4)预留园区体制机制改革预留经费7000万元,依据“费随事走”原则,安排划转鱼峰区社会事务职能相关经费,推动社会事务划转工作平稳开展。
(5)预留清理历年拖欠企业账款预算6000万元,全面清理拖欠企业账款,逐项明确,制定化债方案,逐项清还。
(三)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2025年,新区本级无政府性基金收入,上级补助收入3亿元,上年结转收入5295万元,收入总计3.53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53亿元,下降52%,主要原因是近年经济下行压力依旧存在,结合新区2024年招拍挂实际情况,政府性基金补助收入下降,对应项目支出减少,支出总计3.53亿元,收支平衡。
新区政府性基金支出3.53亿元,其中:2.5亿元用于新区PPP项目政府付费(北进路6200万元,古灵大道及地下综合管廊9400万元,江湾大道及地下综合管廊5100万元,三合大道及地下综合管廊4300万元),5000万元用于项目前期费用,包括土地林地报批、场地平整等,5295万元为上年结转专款支出,包括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助和彩票公益金支出等。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
2025年新区本级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上年结转收入3万元,收入总计3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万元,主要用于慰问国有企业退休人员,支出总计3万元,收支平衡。
(五)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
2025年,新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196万元,下降4.7%,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057万元,增长8.4%。收支相抵,新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当年结余139万元,年末滚存结余3227万元。
(六)政府债务偿还情况
新区无一般债和专项债偿还计划。
三、完成2025年预算目标的主要措施
2025年新区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积极融入自治区“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制造强市”工作要求,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巩固增强经济发展良好势头,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大财源建设不止步
一是全面加强重点税源、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税收分析监控,充分发挥部门联动和协税护税工作机制,把握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权,提前谋划、积极应对,确保税收收入依法征收、应收尽收。
二是扎实落实财源意识,高度重视财源建设。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抓好主导产业扶持和重点项目引进,培植新增财源,提高新区可用财力。
三是全面掌握新区经济税源底数,掌握税源结构和分布情况,推动建立税源管理,形成常态化税源调查工作机制,强化税源监控,及时掌握新增税源企业注册登记情况,加强与新区各相关部门信息沟通、信息对接,从源头防止税源流失,从而加强税源培植与巩固,使财源建设得到进一步夯实。
(二)落实过紧日子,加强预算约束
坚持将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编制管理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严格支出管理,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部门专项统一压减10%,从严控制一般性、非刚性项目支出,从严从紧控制“三公”经费规模,严防严治“形象工程”,精简公务活动经费,严格办公用房管理,打造节约型政府。同时,严格部门预算执行,规范部门单位资金使用,加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核,把好财政资金拨付关口。
(三)紧盯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不放松
一是持续推动营商环境提档升级,立足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分级分类的项目精准服务,帮助市场主体解难题、减负担、破堵点,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塑造公平、便利、优质、亲清的营商氛围。
二是切实抓好重大项目建设,集中精力突破规划、征地拆迁、建设资金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促成签约项目尽早开工,开工项目加快建设,竣工项目释放产能,推动项目建设落地见效。
三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各单位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提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申报和跟踪落实,争取获得投资实效。同时,确保各项法定支出资金,努力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